目前分類:手作藝術/作品分享 (7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螺鈿(ㄌㄨㄛˊ ㄉㄧㄢˋ )的歷史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汗衫牛仔褲。粗爽的嗓音和厚實的臂膀。散落的破碎貝殼。淺淺的木頭香與珍珠貝粉的味道。沒有豪華裝潢的小小工作室。陳甫強的個人風格簡明而強烈,爽朗豪邁的他,踏進工作室之後,陳甫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開始從螺鈿工藝的細節與歷史一直講述到老一輩的經驗趣事,他就像一部屬於螺鈿的歷史專書,讓人翻閱不止,意猶未盡。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瓊文只有1/2靈活的手腳,但她以兩倍的樂觀與毅力、克服肢體的侷限,換來精湛的竹編技藝,一個個精緻的竹編飾品,都是她的心血結晶,也是最甜美的果實,裡頭更藏有她對未來的夢想,以及追尋夢想的堅毅不撓。

1.jpg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一隻手,編竹編?若不是親眼所見,你可能很難想像,

一隻手也可以編織出如此複雜而美麗的竹藝品。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jpg 

通往廣興紙寮的小巷,在林蔭遮蔽下少了夏日的酷熱,

反而沉澱了浮躁的思緒,彷彿沾染了文人的儒雅氣質。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泥畫製作工序
所謂泥畫就是用水泥作畫,工具是油畫刀,素材有水、水泥、砂、海菜粉。楊敏郎用簡單的技法為我們示範製作程序,此為寫意、不講求細節的一種技法:

1.一般建築用砂           

IMG_9556.JPG 

2.添加少許海菜粉,可增強水泥與基材的附著性、保水性

IMG_9558.JPG               
  
3.水、砂、海菜粉和水泥攪拌至黏稠

IMG_9559.JPG 

4.開始抹上混合泥 以便塑形

IMG_9570.JPG 

5.用油畫刀進行塑形    

IMG_9584.JPG 
     
6.水泥的部分完成
  
IMG_9594.JPG 

7.接著用白膠寫字(馬‧山夫敏郎2012)    

IMG_9597.JPG 
      
8.陰乾後上色即完成

IMG_9602.JPG 

楊敏郎先生的作品不限於某種系列形式,創作靈感常常來自於聯想,有時候不經意的看到一些畫面,腦中就會浮現創作的想法。

畫中畫:
本身是佛教徒的楊敏郎說,空的地方就是色,色的地方就是空,他不敢代表《心經》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但他的作品確實包含了這個理念,只要知道這句話的意義,就能找出畫中畫的答案。

IMG_9460.JPG 

《捕風捉影》畫中的老虎在追一隻兔子,但是很明顯的只看到老虎,而兔子則隱藏在樹枝的輪廓下。

IMG_9459.JPG 

《尋佛》這幅山水畫放眼望去,是一個身穿藍色衣服的文人墨客,其實這幅畫的重點是畫中留白部分,出現一位老和尚。畫中的文人正在尋佛,但是不知道其實佛就在他的週遭。

IMG_9457.JPG 

雕塑品:楊敏郎說,以前用白鐵網來穩固泥土,才發現鐵絲網可以伸縮、擠壓,而水管加熱後可塑性高,兩項很適合拿來當創作的工具。
用鐵、塑膠當素材,是一種廢物利用的環保創作。
  
IMG_9477.JPG 

IMG_9479.JPG 

楊敏郎創作中的新作品:
《1》楊敏郎的自畫雕塑,以白鐵網和部分塑膠打造而成,不管是力道、神情,每一處都展現著楊敏郎豪邁、堅毅的創作精神。

IMG_9491.JPG 

《2》大佛像,將以盤作的姿態放置在戶外水池的大石頭正上方。
 
IMG_9505_1.JPG 


達人報導採訪編輯-杜鈞寧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聽過用水泥作畫嗎?在新北市石碇鄉,就有一位化腐朽為神奇的畫家,創造出台灣第一幅水泥畫。

他,叫作楊敏郎,因為偶然看見水泥工塗抹牆壁,那豪邁、瀟灑的第一刀,信手一揮即成形的技法,讓他深深著迷,從此放棄三十年的肖像路,投入水泥畫創作,從畫匠轉身成為藝術家,追求登峰造極的境界。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蘭花
初見蘭花,很難不被它那美麗的外表以及悠長的花期所深深吸引住,那超凡脫俗的外型、優雅迷人的風采,使它成為花中之貴族、人間的仙子。蘭花除了常見的盆栽栽培外,它也是種耐久高貴的切花材料。

孔子說:「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自此蘭花成了儒家文人心中高風亮節的代表花朵。加上蘭花的生命力和環境適應力,比大多數的花草強韌,花朵優美雅麗,花色鮮明,花型柔和圓滿,亦是隱含有花卉中貴族涵義。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包的由來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 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
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誌記載,農歷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繫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繡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

香包的意義
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製香包分送親友,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至於送給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遠了,一針一線都蘊涵了無限柔情。在以前,婦女們在子女情人要出遠門時,都會縫製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們旅遊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們,家鄉有人倚門守候,應該早日歸來。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AM_8528.JPG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tter Cutting 剪
作者:陳彥廷 德國iF傳達設計獎/第一等入選

在紐約展出時有一位外國人很興奮地跟我說 「沒想到你能利用西方的元素展現出東方的風格,這樣中西合併的視覺震撼,勾起了他對於東方剪紙藝術的濃厚興趣。」 

當初在創意發想時,一直在想...如何能夠藉由【海報】,一種西方人熟悉的溝通與宣傳方式來吸引住他們的目光繼而達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後來想出來的方案是 利用西方的元素展現東方的剪紙風格,而這幅作品就是這樣產生的。 

剪紙藝術,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俗技藝之一。在過去,人們經常利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及故事人物等當作剪紙的素材 ,在設計海報時為了達到讓外國人接受並充分的了解中國傳統剪紙的奧妙 ,三幅海報(作品名稱分別為Letter Cutting、 Number Cutting、Symbol Cutting )分別運用了《西方羅馬字母》、《阿拉拍數字》與《符號》作為剪紙的創作元素,並利用東方的雪花剪紙作為呈現方式。最後完成後的創作海報就呈現出這樣的一種效果 英文羅馬字體與中國傳統剪紙的搭配、對稱又對折的剪法結合了古典或無襯線的字體,表現出了一種新的視覺效果與體驗。

剪紙海報.jpg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030196.JPG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鹿府文創賦予香包新生命
文章標籤

吳阿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