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耕、土耕、陶栽介紹
植物怎麼種?
種法五花八門,看似多樣,但實際上,全球栽植方法歸納起來只有兩種—土耕和水耕。土耕是最普遍的方式,缺點是養分容易流失,生長速度緩慢。水耕則將植物的根部浸泡在營養液中,促進其生長,但這種方式需利用幫浦讓水保持循環,非常耗費能源。水耕和土耕還有一大缺點—倘若土壤或水源遭受汙染,同一批作物都會被感染。為了改良傳統植栽方式的缺失,戴世賢與日本技術合作,獨創全球第三種栽植方式—陶栽法,以陶混合多種礦物燒製出的生技管,結合人造海綿根系取代傳統介質,讓植物的根能夠直接和大氣做循環,栽種出來的蔬菜吃起來特別鮮脆甜美。蔬菜收割後,生技管還可永續利用,栽植效能長達十年,不必開發土地、大量用水就能解決糧食問題。
戴世賢也觀察到,很多民眾喜歡「拈花惹草」,養養小盆栽增添生活情趣,但這卻不是件如想像中容易的事,伴隨著盆栽而來的蚊蟲孳生、泥土翻覆、空間汙染等問題,往往令人煩惱不已,藉由陶栽法栽種的生技盆栽卻完全克服了傳統盆栽的缺點。由於不需泥土,這些盆栽不怕傾倒、安全衛生,適合擺放在辦公室、醫院、飯店、餐桌等室內空間。依照植物種類、容積的不同,只需定期更換清水(平均三十到一百八十天內換水一次)就能存活,讓不會照顧或沒時間照顧盆栽的民眾,透過簡單的步驟種植喜歡的植物,輕鬆享受園藝之樂。
陶栽法不但可以栽種蔬菜、藥材,也能栽種台灣原生樹種。特別的是,在生長過程中,以陶栽法栽種的樹苗,枝幹成長到一定大小後便不會再加粗,不必擔心植物生長過大。除了生技盆栽,陶栽法也可應用在造型花器以及生態杯中,更換花器中的植物不再令人頭疼,而生態杯則是自然界的小小縮影,把綠意自然的帶入生活中。
戴世賢與日本技術合作獨創陶礦栽法,不同於一般水耕技術需要用幫浦讓水保持循環狀態,台灣栽研以玻璃瓶及人造海綿根系取代傳統花器及泥土介質,研發出不滋生蚊蟲、不翻覆污染且安全衛生的生技盆栽。這樣的生技盆栽只需要乾淨的清水,依照植物種類以及容積的不同,只要平均三十到一百八十天內換水一次就能保證存活,適合擺放在辦公室、醫院或是居家環境等空間,讓民眾不必擁有專業園藝技術,也能妥善照顧植物。
一般而言,植物的營養來源為陽光及水,由於水中已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因此生技盆栽不需另外施肥。除了省水、衛生、安全不怕翻覆,生技管內的介質也可永續利用,更換、栽種不同的植株,台灣栽研更提供換修服務,替顧客更換植物品種,不像一般價格便宜的市售盆栽,植物死亡後花盆往往隨之被丟棄,造成環境汙染。
運用來自日本的技術,台灣栽研更推出結合生技盆栽使用的造型花器以及生態杯,其設計的造型花器每一款外型都十分獨特,由於不需在花器中加水,這些設計能打破一般花器「寬口」的限制,重量也非常輕,適合送禮。生態杯內更塑造了一個動植物生生不息的小小奇妙世界,生態杯使親近自然不再是奢求,最原始的生態就呈現在我們生活的空間。農技的材料研發與生態平衡的結構設計是戴世賢想呈現的創新價值,把綠意自然而然的帶入生活中,他更盡力研發台灣樹種的植栽,希望讓更多人重新發現台灣的原生植物及文化。
陶栽法作品介紹
拿出接有人造根的生技管及透明花器。(圖右下角為人造根之原始樣貌)
在花器中加水,水面高度以不接觸到花器中的生技管為原則。
在生技管中放入少量床底苔(種植蘭花常用的水苔)。
用鎳子夾取一株樟樹幼苗。
將樟樹幼苗放入塞有床底苔的生技管中。
放入第二株樟樹幼苗,調整位置,讓兩株幼苗底部都碰觸到富含營養成分的生技管管壁。
樟樹為向陽性植物,只要給予足夠光線,樹苗在種植後,二十四小時內就會有明顯的成長。
植物之生長速度會隨環境及照顧方式變化,圖為在生技管中生長一星期的樟樹苗,人造根呈現淡黃色。
生長期間,樟樹的枝幹不會加粗,但會持續發葉、抽高,根部也會越來越茂盛。圖為生長一個月之樟樹苗。
為避免視覺上過於雜亂,以及養分被根部分散,可定期進行根部的修剪。
樟樹苗各階段的生長情形。
【應用】製作成生態杯,杯內空間可用來種植水藻,或飼養需氧量低的生物。
【應用】配合造型花器使用,美觀具設計感,不須施肥、澆水,更換植物方便省力。
資料/圖片來源:
http://progroup.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extra=page%3D3
留言列表